这一句,来自柳明志的心底,却被系统捕捉,传向宇宙深处。
三日后,消息传开。全国各地自发举行烛光祭,人们手持《承忆录》,齐声朗读柳文清的故事。西安老城区那栋旧公寓楼下,居民们摆上鲜花与一碗热腾腾的臊子面??那是她最爱做的早餐。一位白发老人颤巍巍地说:“她是条硬汉,也是最温柔的娘。”
而在甘肃敦煌,曾砸毁设备的极端组织成员之一,在狱中读到这段文字后,整整三天未进食。第四天清晨,他递出一封手写信:“我父亲常说‘宁错杀不放过’,可我娘临死前拉着我的手说:‘儿啊,千万别做让自己夜里睡不着的事。’我现在明白了,有些‘敌人’,其实只是说了真话的好人。”
柳明志没有停下脚步。
他重返内蒙古,沿着母亲当年逃亡的路线行走。在一处废弃邮局的夹层里,找到她藏匿的胶卷??全是官员受贿的照片与名单。胶卷已部分霉变,但仍可辨认。他将其数字化,上传至《承忆录》加密档案库,并附注:“这不是复仇,是还债。历史欠他们的清白,由我们来补。”
与此同时,《承忆录》的影响持续扩散。联合国正式将其列为“人类集体记忆保护项目”,多国政府开放历史档案接口。日本、韩国、柬埔寨陆续有老兵家属联系柳明志,请求收录战争受害者的独白。一名越南老妪寄来一只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,里面藏着一张纸条:“这是我丈夫最后喝过的水,他死在中国边境的雷区。我不恨中国士兵,他们也是被迫打仗的孩子。”
更令人震撼的是,中国国防部罕见表态:将成立专项小组,核查《承忆录》中涉及军事人员的历史疑案,对冤假错案启动平反程序。一位退役将军公开演讲:“真正的军人,不惧真相。我们捍卫的不是虚假的光荣,而是人民的信任。”
舆论为之震动。支持与反对依旧并存,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:爱国是否必须建立在遗忘之上?民族自信,能否容纳忏悔与疗愈?
柳明志受邀参加一次高层文化座谈会。会上,一位资深党史专家质问他:“你这样做,不怕动摇国本吗?”
他平静回答:“国本不在粉饰太平,而在直面真实。一棵树,只有根扎进黑暗,才能枝叶伸向光明。我母亲不是叛徒,李秀兰不是叛徒,千千万万因说真话而消失的人,都不是叛徒。他们是这个国家最诚实的孩子。”
全场寂静。
会后,一位年轻官员悄悄递给他一封信:“我爸是当年参与追捕你母亲的国安干部。他去年走了,临终前烧掉所有奖章,只留下一句话:‘我对不起那个女人。’我想替他道歉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