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明志收下信,未言谢,也未宽恕。他知道,有些伤口无需言语愈合,只需被看见。

        春天来临,高原冰雪消融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来到贵州苗寨的“哭井”边,发现那圈白色铃兰般的花已蔓延成片。村民说,每逢月圆之夜,井水会浮现出模糊的人影,像是那位女教师在微笑。孩子们不再害怕,反而围着井口唱歌??唱的正是那首民国童谣。

        柳明志蹲下身,轻抚花瓣,忽然察觉花蕊中有一点微光闪烁。他小心翼翼摘下一朵,带回帐篷解剖,竟在花心发现极细微的晶体结构,排列成一行微型文字:

        **“谢谢你,让我被记得。”**

        科学家闻讯赶来,震惊不已。这种生物现象完全违背现有植物学认知。更诡异的是,这些花的基因序列与《承忆录》纸张纤维中的某种神秘物质高度吻合,仿佛书籍的记忆,真的转化为了生命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不是自然演化。”一位生物学家喃喃道,“这是情感的具象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柳明志望着满山花开,心中澄明。他终于理解,《承忆录》不只是记录历史,它正在改变现实的质地??让被压抑的情感获得形态,让无声的哀伤长出声音的翅膀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决定开启新一轮旅程:走访全国一百座无名坟茔,为那些连名字都未曾留下的人,录下一段属于他们的“虚拟独白”。方法很简单:通过家属口述、环境痕迹、心理重建,结合AI情感模型,生成一段符合人物性格与命运的语言,录入书中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一站,是河北一个荒废的劳改农场。那里埋着上千具无名尸骨,墓碑皆已被推倒。当地老人说,其中有个年轻人,因写诗被判“反革命”,死时才二十三岁。没人记得他的名字,只知他常在墙角画一朵野菊。

        柳明志就在那堵残垣下坐下,闭目倾听风声。三小时后,他睁开眼,提笔写道: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