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维掀了掀眉毛,惊叹道:“好家伙,密度这么高?”

        恒星密度长期以来都是天体物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,衡量的单位一般是‘秒’——注意,这里的秒可不是30万公里的光秒。

        它是比光年更大的宇宙距离参数,缩写为PC,定义是恒星周年视差为一秒的距离。

        数学上的一秒差距等于3.26光年,再往上还有一个百万秒差的MPC,即326万光年。

        在顾维穿越之前,天体物理学界通常认为河系中心的恒星密度要远高于边缘。

        例如银河系最中心的区域中,以1秒差距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分布着4200万颗恒星,折算成每立方光年有28.9万颗恒星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太阳附近的恒星密度仅约为.....每立方光年0.003颗恒星。

        没错,双方差了7200万倍......

        所以为啥各类科普中老会说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乡下呢,其中恒星密度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。

        好比小乡村的房子便宜,大家住的也都相对分散,村头到村尾近十分钟也就只路过个七八户院子,但人家北上广就不一样了,小区里一栋楼就是上百户家庭......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